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气象雷达 气象雷达
广丰县天气预报15天_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天气
tamoadmin 2025-01-09 人已围观
简介1.鄱阳县到底属于江西省的哪个市?“却道天凉好个秋”的意思是:却说道:“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!”这句话出自于宋代·辛弃疾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》,整首诗的原文如下: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欲说还休,却道“天凉好个秋”!整首词说的是什么意思呢?将它翻译成白话文如下: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,喜欢登高远望。喜欢登高远望,为了写出新词,没有愁而硬要说
1.鄱阳县到底属于江西省的哪个市?
“却道天凉好个秋”的意思是:却说道:“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!”
这句话出自于宋代·辛弃疾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》,整首诗的原文如下:
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
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欲说还休,却道“天凉好个秋”!
整首词说的是什么意思呢?将它翻译成白话文如下:
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,喜欢登高远望。喜欢登高远望,为了写出新词,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。
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,想说却说不出。想说却说不出,却说道:“好凉爽的一个秋天啊!”
其中有一些字词,我觉得有必要单独解释一下,这样才能更加理解这首词的意思:
丑奴儿:词牌名。
博山: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。因状如庐山香炉峰,故名。淳熙八年(1181)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,常过博山。
少年:指年轻的时候。不识:不懂,不知道什么是。
“为赋”句:为了写出新词,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。
强(qiǎng):勉强地,硬要。
识尽:尝够,深深懂得。
欲说还(huán)休: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:1.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。2.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。
休:停止。
作者写下这首词的时候,当时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?
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,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、闲居带湖时所作。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,他无心赏玩。眼看国是日非,自己无能为力,一腔愁绪无法排遣,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。
现在我们知道了创作背景和整首词的意思,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:
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、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。他在带湖居住期间,闲游于博山道中,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。眼看国事日非,自己无能为力,一腔愁绪无法排遣,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。在这首词中,作者运用对比手法,突出地渲染了一个“愁”字,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,感情真率而又委婉,言浅意深,令人玩味无穷。
词的上片,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,所以喜欢登上高楼,凭栏远眺。少年时代,风华正茂,涉世不深,乐观自信,对于人们常说的“愁”还缺乏真切的体验。首句“少年不识愁滋味”,乃是上片的核心。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。青少年时代的他,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,亲见了金人的凶残,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。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,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,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。因此,他不知何为“愁”,为了效仿前代作家,抒发一点所谓“愁情”,他是“爱上层楼”,无愁找愁。
作者连用两个“爱上层楼”,这一叠句的运用,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,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。前一个“爱上层楼”,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,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,所以喜欢登楼赏玩。后一个“爱上层楼”,又同下面“为赋新词强说愁”结成因果关系,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,在当时“不识愁滋味”的情况下,也要勉强说些“愁闷”之类的话。这一叠句的运用,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,将上片“不知愁”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。
词的下片,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,处世阅历渐深,对于这个“愁”字有了真切的体验。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,本想与南宋同心协力,共建恢复大业。谁知,南宋对他招之即来,挥之即去,他不仅报国无门,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,“一腔忠愤,无处发泄”,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。“而今识尽愁滋味”,这里的“尽”字,是极有概括力的,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,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。
“欲说还休,欲说还休”,仍然用叠句形式,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。这两句“欲说还休”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。前句紧承上句的“尽”字而来,人们在实际生活中,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,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,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。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,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。后一个“欲说还休”则是紧连下文。因为,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,而是忧国伤时之愁。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,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,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,只得转而言天气,“天凉好个秋”。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,实则十分含蓄,充分表达了作者之“愁”的深沉博大。
此词构思巧妙,写少年时无愁“强说愁”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,生动真切。此词上下片里的“愁”含义是不尽相同的。“强说”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;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,怀才不遇的哀愁。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,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,包含着深沉、忧郁、激愤的感情,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,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。
最后,关于这篇文章的作者,我觉得有必要再介绍一下:
辛弃疾(1140年5月28日-1207年10月3日),原字坦夫,后改字幼安,中年后别号稼轩,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(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)人。南宋官员、将领、文学家,豪放派词人,有“词中之龙”之称。与苏轼合称“苏辛”,与李清照并称“济南二安”。辛弃疾出生时,中原已为金兵所占。21岁参加抗金义军,不久归南宋。历任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浙东安抚使等职。一生力主抗金。曾上《美芹十论》与《九议》,条陈战守之策。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,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,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;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。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,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。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,后被弹劾落职,退隐江西带湖。
鄱阳县到底属于江西省的哪个市?
1.江西上饶九仙山
九仙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铜钹山镇的东北,属武夷山东段北麓,海拔高571米,山势险峻,三面悬崖峭壁,仅北面有小道可登。
九仙山城堡是清朝杨文起义军的遗址,1987年被省人民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也是我省唯一一处保护较好的省保农民起义军古遗址。当年义军在山上修栈道、建营寨、筑城堡。目前,东、南、西、北四座城墙墙基保存较好,上世纪八十年代修缮了南城门和修建了杨文的衣冠冢。攀爬古栈道,安装护栏的石窠历历可见,真有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入”之感。到九仙山之巅,九仙湖、军潭山、老人峰、杯交石等尽收眼底;与白花岩(广丰三岩之一)、灵鹫峰、梳头峰、美乳峰诸峰争雄。山的东北侧是悬崖峭壁,中部有一石洞,是起义军的军饷库。传说尚有三十五大箱金银珠宝沉睡在藏宝洞里------
据记载:清兵入关,明亡清顺治立,但江南尚有明室势力与清朝对抗。时有明兵部尚书黄道周、侍郎詹兆恒(排山镇人)守广信府,终因不敌众阵亡。顺治三年(1646),黄道周幕僚周天吉(本县人)归隐九仙山。次年,詹兆恒部将周立因标官黄魁宇与周天吉相熟,遂率明军残部退守铜钹山和九仙山等地。高阳人杨文,素骁勇、有黠智,因受欺压而举族登九仙山依黄魁宇。黄“以文等穷窘来归,奴隶待之,又*其家室”。杨得到周天吉密助杀黄,遂据山场。聚九千余众,托名起义,迎逸宦徐敬时为主谋,而九仙山之势愈炽。其间清廷下令赣、浙、闽三路官兵围剿,围困二年却不得攻克,官兵无可奈何。顺治十一年(1654)十月,杨文至关口巡夜,乱炮中喉。“山寨无主,先后蚁降,九仙山自此得平。”后人为纪念九千名起义军在此历时七年的抗清,又称九仙山为“九千山”。
九仙山,丹霞地貌,四周千峰竞秀。九千山,几个世纪前刀光剑影、鼓角铮鸣之地。他与江南天池——九仙湖、与广丰三岩之一——白花岩相呼相应,水山辉映。他作为铜钹山风景区的主景区之一,我们没有理由不让他展现给世人,让人们领略他的险峻,感受他的古风,还有他的和神秘。九仙山,期待人们的走近与相熟
2.福建德化九仙山
简介:福建德化九仙山位于福建德化县,位于中国古瓷都德化西北部的赤水、上涌、大铭三乡镇交界处,距县城35公里,海拔 1,658 米。据县志载,昔有道士九人居此修道仙去,故得名。山上奇岩兀立,怪石遍布,峰峦竞秀。著名的有永安岩、龙池、灵鹫岩、仙棋枰。原为道教场所,后为佛教所据。明代在永安岩、灵鹫岩建有庙宇,今仅存木构殿宇残迹和弥勒造像一尊。另有许多富于神话色彩的古迹和 40 多处诗刻、题刻。建国后,此山辟为游览区,有公路直通山顶。
风景名胜:景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。气象景观——云瀑、佛光;人文景观——唐代石雕弥勒佛是九仙山风景区的特别佳景。九仙山是历代闽南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活动重要场所之一,是泉州市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。九仙山年均雾日300天、相对湿度87%、平均风速7.0米/秒分别次于四川峨嵋山、千佛山、吉林天池,列居全国第二,山顶有全国重点、福建省唯一的高山气象站——九仙山气象站。山上由于长年云遮雾绕,风云变幻、经常出现云海、云瀑、佛光等气象景观;冬天,瑞雪纷飞,银装素裹,是闽南观雪景的绝佳去处;还有高山奇葩——午时莲,奇竹——四角竹、奇树——一木四树以及珍稀的蝾螈(四脚鱼)。九仙山的奇石,千姿百态,形态逼真。有仙桃石、寿龟石、夫妻跷跷石、旋转石,还有的如鼓、如狗、如狮、如象、如法印等。异洞有蛇岳洞、九十九洞、摩云洞、齐云洞、弥勒洞等,“大者容数榻,小者蹲数人”,有的洞里有洞,有的洞洞相通,而弥勒洞,弥勒佛端坐洞中,光从石缝入,水从洞底出,洞顶佛光陷现,入洞气象幽深、清净,令人如临仙境,玄妙神奇,堪称一绝。
文物古迹:九仙山文物蕴藏丰富,唐代丙辰年(716年)开山僧邹比坐化前雕刻的弥勒石刻造像高2.7米、宽3.1米、周长8.90米,雕工精练,神态逼真,至今保存完好,是九仙山的镇山之宝,还有元代雕刻的戴冠观音石刻造像和千年古刹灵鹫岩、永安岩,历经修葺,香火长盛不衰,远播闽台及东南亚各地,还有集元、明、清时期50余处摩崖字刻和诗刻,为九仙山增辉。
3.福建东山岛九仙山
简介:九仙山,俗称九仙顶,座落在铜陵镇西北面,东山港南侧,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,是福建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。因其是我国东南沿海历代军事要地,故又称水寨大山,是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,和省1986年公布的首批省级名胜风景区主要景点。明初,江夏候周德兴建铜山所,在这里设铜山水寨,因此又称水寨大山。明初调漳州府军守卫,因是本地士兵,很多人擅离军营回家,后改调兴化府(今莆田、仙游一带)的官兵优驻守,官兵们奉祀“九鲤湖仙公”于山顶石洞里,故名:“九仙山”。概言之,丰富多彩的历史,使一山有三名。
东山岛九仙山东山岛九仙山实际海拔仅52米,但山势险峻,拔地而起,濒临东山港,面对台湾海峡,扼住海上航道咽喉,大有“一夫当关”之势,黄道周赞曰:“……东赴如鹏,左舒右昂……是虽十仞,具千仞之势矣。”故为历代军事要地。是谓大山,实指雄峻险要耳。山麓石阶百级,扶蹬而上,曲径迂回,山峦挺秀,榕树覆盖,石壁奇洞,自然风光绮丽。
历史:明代戚继光、郑成功、水师提督施德政、程朝京、崇祯朝宰相林文穆,曾先后在此山上屯兵抗击外敌,挥师远征。明崇祯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、天地会创始人僧道宗等历史名人,也曾在此隐居读书,组织抗清活动,留下多处珍贵的明清、民国摩崖石刻和石碑刻,是东山岛文物石刻最集中的地方。戚继光、施德政、程朝京、林文穆、黄道周、郑成功等历史名人,曾在山上屯兵、策划军务,著书立说,留下保存完好的珍贵石刻。其中有“瑶台仙峤” “人世仙境”“水天一色”“宦海恩波”等题刻。
明嘉靖十五年(1536年)镇东卫升钦眷差总督吴文(字朝器)防备倭寇入侵有功,铜山水寨官兵,在巨石中间,建立“惠德碑”以纪其绩。明嘉靖四十三年(1564年)和万历十年(1582年),戚继光曾两度率师在铜山所屯驻,修造战船,于大澳海域操练水师,抗击倭寇,指挥台设于此。
4.山东五莲县九仙山
概况:九仙山风景名胜区为五莲山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,与五莲山隔壑相峙,素以“奇如黄山,秀如泰山,险如华山”而著称。九仙山奇峰异石与洞窟泉瀑之多,与五莲山并称双绝。以其突兀的山峰,苍翠的植被,古老的文化,形成以游览观光为日照九仙山主体的产品类型。从曲径通幽的山间秀色到晴空响雪的悬泉飞瀑,从韵脉神秘的自然景观到古老丰富的历史文化,无不受到众多游客的喜爱,成为游览的佳处。九仙山的美可以归纳为奇、秀、险、怪、幽、旷、奥七大特色,最大的特点是“地中山、地中潭、地中瀑”,华北罕见,令人叫绝。还有被誉为“江北一绝”漫山遍野的杜鹃花,春夏之交,竞相开放,令人陶醉。霜秋之季,满山红叶与山光石景相辉映,蔚为壮观。
居仙卧龙,传神离奇。历史上许多隐士骚客,常会于此,吟诗论文,赞美九仙山胜境。宋代文学家苏轼曾有“九仙今已压京东”的诗句。战国孙膑马陵大捷之后,辞去齐国军师,浪迹山林,终选此地,修建茅舍,聚待讲学,并写下了千古不朽的军事巨著《孙膑兵法》。明代礼部侍郎翁正春赞为“真齐鲁间最圣地也”。
一九八八年,九仙山含在五莲山之内,被省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,其知名度大幅度上升。一九九五年松柏乡正式将其列入发展。修复了孙膑读书院遗址,并重塑了孙膑像,开辟了孙膑书院游览区。另外,彻底修通了九仙山通往县境主干道的盘山通车路附建中型停车场,还建有小型食宿宾馆及民俗村等其他服务设施,设置多处购物网点,旅游服务体系基本形成。
气候:九仙山最佳旅游季节,夏季气候凉爽宜人,秋季花果飘香,是观景纳凉避暑,体验民间生活的佳地。
交通:九仙山景区紧挨着五莲山景区,其景色特征颇有相似之处。可从五莲坐中巴到松柏乡下车,再包小车去景区。景区内交通方便,各主要景点间都有盘山公路相通。
这里还有许多传说九仙山除了拥有映山红外,还有那个号称江北第一大峡谷的龙潭大峡谷。峡谷两崖全是青翠如滴的绿色,那绿色就像泼出去的绿彩,就像画在天幕上的一幅巨大油画,阳光照在上面泛着或浓或淡的绿色光彩。人走在山间小径上,就像走在画中。丛林中的小鸟在“嘀啾、嘀啾—”叫着,小溪在“哗哗、哗哗—”淌着,使整个峡谷显得格外幽静。据说,这里是一处地质断裂带形成的一个大峡谷,全长绵延达数公里,森林植被茂密,鸟类、动物品种繁多,清澈的泉水常年不断,一进入这峡谷就会远远听到哗哗流淌的泉水。正是由于峡谷中泉水常年不断,所以形成了黑白两个龙潭瀑布。这两个龙潭瀑布个个深不见底。传说古时候有一个樵夫到这山上砍柴时,不小心将一根扁担掉了白龙潭,结果第二天那根扁从东海中漂了上来。从此,这龙潭便有了直通东海的传说,也有了旱年来此求雨的民间祈祷活动。龙潭沟还有两奇:中的水冬暖夏凉,从不结冰此为一奇。还有一奇就是龙潭沟的青蛙从来不叫。
5.曲阜九仙山
九仙山位于曲阜城北18.5公里处,传说是古代九个仙女趁王母娘娘大宴群仙醉后偷偷下凡,迷恋人间美景化为九个仙峰常立人间而得名。此山海拔460米,山体峻拔,古木参天,植被丰富,古迹众多,既是一循古崇圣的游览圣地,又是居家旅游的天然氧吧。
九仙山古称甄山,文物古迹始建于康熙八年,有石台阶938级,大小庙宇32间,山厅“碧霞元君祠”悬如天禅、攀云插汉、地势绝陡,碑刻几十年。据山上碑文记载称此庙用人工数以亿计,实属“空中楼阁”。山下“红门宫”是供奉九仙老奶奶的庙,红墙壁瓦、高庙门、方影壁,是我国传统古建的杰作,每年三月三庙会前来自发供奉的人数达几万人,自康熙八年由孔子后代世袭衍圣公孔毓圻创始以来一直长盛不衰。
依“红门宫”沿溪身上而建,有仙人桥、蜇龙井、黑龙潭、观音庙、吴帝庙、华佗庙、王母行宫、孔子登临处、颜子洞、孟母携子石、吴起营寨、呼家兵城、黑风口、三天门、中天门、安邱王墓群、楼斗寺宏华等著名文物古迹。这些古迹又有着众多美丽的民间传说,如“石盘遇仙”“九仙狐仙”“九女堂”“九仙女下凡”等。
九仙山前后大山怪石磷峋、形态各异、形象逼真、有凤凰山、孔子石、神鱼石、牛腿石、香炉石、棋盘石等。
山在曲阜东北30公里处。主峰海拔460米,面积2.45平方公里,风景秀丽,沟深壑秀,夏季气候凉爽宜人,秋季花果飘香,是观景纳凉避暑,体验民间生活的佳地。现已恢复旧时山顶庙宇。这里曾是春秋末齐鲁长勺之战故址。山上有孔子石,酷似孔子行教像。
鄱阳县,是江西省试点省直管县。
鄱阳县,是江西省试点省直管县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,鄱阳湖的东岸,介于东经116°23′45″至117°06′15″,北纬28°46′26″至29°42′03″之间。北与彭泽县和东至县交界;南同余干县、万年县接壤;东于景德镇市昌江区、浮梁县、乐平市为邻;西北同都昌县山水相连,属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。全县国土面积4215平方公里,现辖14个建制镇,15个乡、1个街道办、2个水库管理局、一个农科所,535个村居[1],总人口159万(2015年)。
春秋时期,鄱阳县为楚番邑。秦始皇二十六年置番阳县,治今址,以处番水之北得名,属九江郡。1952年属上饶专区;1957年改名波阳县;2003年恢复为鄱阳县;2014年列入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。
境内著名景点有: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、 鄱阳湖湿地科学园、饶州府文庙、 莲花山等。
1.位置
鄱阳县地处东经116°23′45″至117°06′15″,北纬28°46′26″至29°42′03″之间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,鄱阳湖的东岸,北与彭泽县和安徽省东至县交界;南同余干、万年接壤;东于景德镇、乐平市为邻;西北同都昌县山水相连。
2.地形地貌
鄱阳县境内东北高,为低山,向西南方向渐变为丘陵和湖区平原,东西宽71.8公里,南北长90.2公里,总面积为4215平方公里。
3.水文
鄱阳有“中国湖城”之称。截至2014年,鄱阳县县内水域面积948.7平方公里,占国土面积的22.5%,其中鄱阳湖约有313平方公里水域在该县范围内。境内大小河流225条,总长2070公里,大、中、小型水库359座,总库容6.5亿立方米。
4.气候
鄱阳县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区,四季分明,热量丰富,雨量充沛,年平均日照数达2098小时,平均气温在16.9℃-17.7℃,1-2月为最冷天气,月平均气温为4℃-5℃,极冷最低温度日为零下8℃,7-8月份平均气温高达28.8℃-30℃,一年中极端最高温度为39.9℃。年平均降雨量1300-1700毫米,4-6月为集中雨季占全年降水量50%以上,7-9月为台风雨季带,全年无霜期275天,太阳辐射数为115千卡/平方厘米。
5.自然
地下蕴藏有煤、金、银、铜、铅、锌、磷、钨、花岗岩、石灰石、莹石矿、瓷土等矿产。
6.水产
鄱阳湖湖滨地区养殖甲鱼、银鱼、鳜鱼、青虾、河蟹等。
7.土地
截至2014年,鄱阳县土地总面积达4215平方公里,其中低山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45%。鄱阳县拥有234万亩山地,141万亩水域。
鄱阳湖捕捞面积111万亩,内陆可养水面30万亩,可渔低洼农田34万亩。耕地面积108.02万亩,其中水田81.74万亩,旱地26.28万亩。林地面积14万余公顷,覆盖率达29%。